小暑丨玻璃是海外进口?人家是正经国货好不好
点击次数:2019-07-06 20:00:46【打印】【关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到:“六月节,暑,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所
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到:“六月节,暑,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所以,现在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一过,一日热三分。
随之而来的是消暑利器——茶饮的销量猛增。
我们在享受夏日清凉时,可曾意识到
饮品的外包装——亮晶晶的玻璃杯曾是标准国货,
更是中国本土玻璃生产与外来技术的交相辉映的例证。
(甘肃地区出土战国时期镶嵌玻璃珠)
中国早在西周甚至更早就有了玻璃,彼时被称“琉璃”,
是铅钡制品,主要用来制作饰品。
大洋彼岸,三千年前的埃及和两河流域也有了玻璃制品,被称作“费昂斯”。
春秋战国时期,地中海地区生产的蜻蜓眼玻璃珠来到中国。
中原和异域玻璃技术有了碰撞“初体验”。
西亚的各类玻璃制品也开始了它们的东行之路。
(北周李贤墓出土萨珊玻璃碗是一件极为精致的西域钠钙玻璃器)
自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贸易来,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了联系。
这时,中原的玻璃制造工艺在吸收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迅速,
已经能够生产尺寸较大的玻璃容器。
但,远道而来的中亚与西亚的玻璃制品
仍被视为上层社会奢侈生活的标志。
《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临幸王济家,
看到侍圣的宴席上“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
(冯素弗墓出土的中国制造的淡绿色鸭形玻璃器)
玻璃制品输入中国还有其他的路线。
东汉之后,航海业的发展带动了玻璃制品的海洋运输。
大型的器皿类玻璃开始登陆中原。
(罗马早期吹制成型的搅花玻璃器)
魏晋南北朝时,西方的吹制技术来到了中国。
由于节省人力、成品精巧,该技术迅速被吸收消化,
玻璃制品产量大增。
由于隋朝王室喜爱绿色,
生产的蛋形器、笔管、盖罐等都是以绿色为主,且透明度颇高。
直至后来,都沿袭这个传统,
宋徽宗曾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
(定州北魏玻璃瓶多半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造吹制玻璃容器)
唐宋以后的玻璃制品多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河北定县佛教建筑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地宫中出土的刻花小玻璃瓶、直筒杯。
视线回到北方,
北宋以后,辽、金打通了东西通道,
中亚、西亚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交流开始顺畅起来,
我国东北地区出土了不少伊斯兰玻璃制品。
宋、元以后,中国本土的玻璃技术逐渐发展发展成熟。
大型的玻璃制作生产地已经开始建立,
例如在新疆若羌县巴什夏尔的宋代玻璃作坊、
山东博山的元代玻璃厂遗址等。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北宋摹本之茶盏茶托局部)
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地区
除了是贸易、文化交流的主体之外,
也是中转站。
从韩国、日本来看,
西方的玻璃制品或者原材料都是从中国传入的。
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出土的蓝色玻璃碗
很可能来自北魏,
日本福冈附近出土的弥生时代玻璃珠属于铅钡玻璃,
据推测,其原料和技术应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
(辽陈国公主墓乳钉纹玻璃瓶)
玻璃和丝绸一样是古代贸易的珍宝,
它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既开拓了国人的视野,
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最主要的,它讲述了一段民族融合、文化碰撞的历史,
并将这个交往不断延续下来。
参考文献:
[1]杨静.由丝绸之路上的外来玻璃制品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J]. 民族艺林,2016:88-93.
[2]周静.丝绸之路上的玻璃贸易及玻璃制造技术的东传[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18.
[3]邱晓勇.浅析南京地区六朝墓葬出土玻璃器——兼论古代西域玻璃的输入与影响[J]. 《致力于社会和谐的江苏博物馆事业——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