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

2018玻璃挺价底气不足?

点击次数:2017-12-25 09:08:53【打印】【关闭】

从供给端看,虽然沙河地区生产线停产对短期产能影响较大,但因2017年的经营效益较好加之目前高额的冷修成本,生产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选择坚持生产甚至继续扩充产能,

从供给端看,虽然沙河地区生产线停产对短期产能影响较大,但因2017年的经营效益较好加之目前高额的冷修成本,生产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选择坚持生产甚至继续扩充产能,即便冷修后也会择机复产,环保政策影响下的产能减少并不意味着玻璃行业真正进入了减产周期,除非行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因此,2018年的供给压力依然较大。

  从成本端看,2018年玻璃生产成本不会再有明显增加,若煤炭和纯碱价格出现回落,则有望出现一定改善,即成本端对玻璃价格的支撑已临近边际。另外,若环保进一步严厉,则成本存在增加可能。

  从需求端来看,未来表现将较2017年同期偏弱,其一主要是建筑玻璃需求存在下降空间,而汽车和出口增量相对有限且所占比例较小,其二则是从政策方向偏紧和整体的货币环境来看将对未来整个建筑行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从中长期来看,低附加值的玻璃需求整体趋弱的格局难变,在该格局下玻璃行业内在的机会集中体现在某些时间段内的供给端收缩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纵观2017年玻璃行情,在整体产能偏高和季节性淡旺季消费周期的作用下玻璃期货围绕1200-1500元/吨的宽幅区间波动。尤其是到了传统的“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在市场对于需求端衰落和供给持续预期偏高的悲观情绪作用下,玻璃价格走势形成了期现背离的格局:玻璃现货价格接连攀升,而期货价格较之表现偏弱。而后的11月份在环保政策的要求下,沙河地区产能急剧减少,从而提振了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市场情绪,加之11月又处于下游房地产行业的赶工期,玻璃需求尚未回落,最终致使玻璃期价在短时的供需错配中接连大幅上涨。

  展望2018,随着赶工期的结束,下游建筑需求也将重新进入淡季,后期的市场库存也会相应增加。在沙河地区大幅度减产后,目前全国实际产能利用率约为79%左右,且就厂家目前的生产线投复产计划来看,明年还将有10条以上的生产线进行投产,加之在拥有较高利润且冷修成本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厂家进行大面积停产冷修的概率极小,因而我们预计明年的玻璃产能将依然稳定在高位运行;成本方面,由于后市玻璃产能仍将稳定高位,对纯碱需求的能够得到持续,因而其下方空间有限,而在采暖季过后煤炭与石油焦等燃料方面部分成本或面临较大幅度下降,玻璃的生产利润或将进一步增加;从需求端来看,未来表现将较2017年同期偏弱,其一主要是建筑玻璃需求存在下降空间,而汽车和出口增量相对有限且所占比例较小,其二则是从政策方向偏紧和整体的货币环境来看将对未来整个建筑行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从中长期来看,低附加值的玻璃需求整体趋弱的格局难变,在该格局下玻璃行业内在的机会集中体现在某些时间段内的供给端收缩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一、行情回顾:2017年玻璃价格重心高位维稳

  2017年的玻璃现货出现了超预期的大幅上涨局面,而期货盘面则在旺季与现货背离,后市又受到政策影响大幅拉高,因而其部分时间已完全脱离现货价格。在2015-2016年间,玻璃现货价格受到宏观环境和自身行业供需矛盾等因素影响,连续走低并在2015年二三季度间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低谷,价格低位导致部分产能被迫退出;而同期房地产市场却在持续性的政策刺激下,于2015年末2016年初实现了成交的快速回暖,进而导致建筑需求增加,供需短时错配引发了价格的上涨,到了下半年,玻璃现货价格更是在厂家基于低库存和成本增加因素的影响下,主动拉涨价格,即便在2016年的季节性淡季节点,价格也未有明显回落。现货市场的好转对期货价格构成了基础支撑,且商品整体尤其是黑色建材板块的强势上涨,进一步夯实了玻璃期货价格走高的基石。进入2017年后,玻璃价格开始进入到1200-1500点的震荡区间中,整体在冬季环保加采暖季限产政策的影响下价格重心略有上移,而需求方面2017年较2016年并无太大增长,部分地区在旺季甚至已出现需求小幅回落,因而无论是黑色系还是玻璃期货在2017下半年的炒作热点一直围绕着供给侧改革,由于玻璃民营企业较多,政策关注较小,因而对于玻璃的环保政策炒作无论是从反应速度还是炒作力度上都略微弱于黑色系品种,但在围绕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下游需求端的变化也同样不容忽视。若在供给端有所减少而需求端无法同步拉动的情况下,其价格表现很难较之以往有大的突破,因而我们判断后市的主要逻辑应为需求端的变化。 

浏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