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聚焦第一动力聚力创新发展
点击次数:2017-12-02 08:43:40【打印】【关闭】
据蚌埠新闻网报道,在即将过去的十一月,蚌埠市先后举办以“创‘芯’发展‘感’知未来”为主题的中国MEMS传感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以“科技强市创新引领”为主题的院士安徽蚌埠行活动和以“设计引领未来智造提升品质”为主题的安徽省第四届工业设计大赛活动。这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汇聚各种创新力量,推进蚌埠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特别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破解结构性矛盾的“金钥匙”。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蚌埠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成果转化各方积极性,加速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攻关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今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六家单位共同完成的“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项目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该院第三次获得这一奖项。
在秉承“工匠精神”专攻玻璃六十多年的基础上,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坚持创新,不断增加玻璃的科技含量,提升玻璃的功能属性,给这种普通建材带来无限发展可能。2013年9月8日点火,10月26日1.8毫米玻璃下线,11月6日1.3毫米玻璃下线,11月15日1.1毫米玻璃下线,12月9日0.7毫米玻璃下线,2014年6月9日0.33毫米玻璃批量下线,2015年3月0.2毫米玻璃批量下线,2016年4月突破极值的0.15毫米超薄玻璃拉引成功……由该院利用完全自主创新技术和成套装备开发建设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生产线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中国超薄触控玻璃的生产纪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玻璃行业在国际上从“追赶者”跨越成为“领跑者”。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身份”转变的不仅仅是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十二五”以来,蚌埠市先后荣获5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除0.15毫米极薄玻璃基板外,空心玻璃微珠等产品也开创国内先河,中光电8.5代基板玻璃、北方电子研究院安徽公司EMCCD等项目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蚌埠市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战略平台,引领蚌埠由原来的以纺织服装、机械化工为主导的老工业基地,加速向以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化工业城市转变。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不足20%提高到2016年的33.2%,今年一至九月份占比达到35.9%;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30%;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93家增长到279家,形成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粮生化等百亿元企业为引领,丰原集团、安徽柳工等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的显著优化,体量规模的大幅提升,骨干企业的快速集聚,带动了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今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高效模组在我市成功下线,标志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及其所属凯盛科技集团在引领国际新能源产业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全线打通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兵器214所MEMS工艺技术突破产品化瓶颈,率先在全国将该技术“军转民”并实现产品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负责的5G通信核心器/部件及测试仪器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突破大规模MIMO通信测试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创新成果,为蚌埠市加快建设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上了生动注脚。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加速转型
今年9月,安徽省大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化学减材技术成功制作423PPI高精度金属掩膜板,并在中国国际OLED产业大会上进行产品发布,获得参会代表的关注与好评。
大富光电创始人高小平是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领军人、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企业创立三年多来,开展研发项目14项,申请专利19项,其中实用新型7项已获得授权,5个项目已实现量产。高小平团队研发的柔性双导纺织材料成为国外一家顶尖高科技公司的唯一供应商,“高精度金属掩模板项目”在政策推动下成功申报省“三重一创”,成为我市新型平板显示OLED显示器及组件重大专项承担企业。
高小平坦言,企业取得的创新成果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早在2014年落户蚌埠市高新区之初,省市两级政府就给予大富光电高层次人才团队2000万元创业资金,此后又被评为第六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获得一定补贴。作为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高小平及其团队在安家、子女就学等方面都获得了政策支持。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合芜蚌自主创新核心城市,蚌埠市结合国家、省有关扶持创新的精神,修改拓展本市自主创新政策,促进科技、产业、改革成果加快形成。出台《蚌埠市促进自主创新政策》、《蚌埠市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科技成果产出、交易、产业化等各环节,对科技成果产出方、交易服务机构和产业化方都给予支持,基本形成了国家优惠税收政策为引导、省市创新扶持政策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扶持体系。同时,修订《蚌埠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倾斜,大幅度提高获奖项目数量和奖励额度,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奖金额度全省第一。
市政府还设立了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探索产业基金、股权投入、借转补等新型财政支持方式,最大限度提升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全市财政科技投入7亿元以上,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20亿元。政府支持的各类科技项目和平台建设,都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验收、考核的重要指标,以引导、督促企业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下好改革“先手棋”,打好创新“组合拳”。在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中,蚌埠市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一项项优惠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锦上添花,越来越多的企业像大富光电一样在蚌埠这片创新沃土蓬勃发展。
招才引智凝聚创新人才磁场
去年以来,高新区改革科技支持方式,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扶持计划,在全省率先推出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先借后评再股”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创新创业。该区设立1亿元招引资金和5000万元扶持资金,招引集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一流科技成果的境内外科技人才团队领办企业。目前已吸引大富光电OLED、中科电力、配天机器人、玻璃微珠、方兴光电等省级创新团队落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在深化人才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市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对于中小企业针对具体技术难题和科研项目,采取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具有成本低廉、选择宽泛、针对性强、见效快等优点,制定出台《蚌埠市柔性引进人才管理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原则,推广“项目+人才”模式柔性引进人才,欢迎“飞行专家”、“候鸟教授”到蚌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活动,并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的奖励办法,对企业和柔性人才分别给予一定补贴。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几年来蚌埠市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方式集聚人才,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育计划,加大对“千人计划”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以“特支计划”为牵引,造就一批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47个,集聚“千人计划”专家12名、“百人计划”专家8名、省“特支计划”人才21名,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95名。同时完善人才激励集聚机制,放大合芜蚌人才特区政策效应,以建设人才高地打造创新高地,2017年计划培养引进10个左右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创新人才已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资源。
如今的蚌埠,一家家创新企业蒸蒸日上,一个个创新团队奋发有为,一个个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创新成为强劲引擎,推动蚌埠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