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莱特采购、生产、销售问题多 再冲IPO前景存疑
点击次数:2017-07-15 11:22:46【打印】【关闭】
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光伏玻璃、浮法玻璃、工程玻璃和家居玻璃的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福莱特”)近日公告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欲再冲刺a股ipo。就在五年前,光伏行业遭遇全行业困境,多家拟ipo公司或终止审查、或申请被否,其中就包括福莱特。之后,福莱特转战香港主板市场并挂牌。
如今,福莱特再度冲击a股,是否已经准备充分了呢?在其公布的招股书中,《红周刊(博客,微博)》记者发现,从一般的财务数据逻辑角度看,公司的采购、销售与成本之间的各项数据均存在较大异常,得不到正常的匹配。招股书存在这样的瑕疵,不知这次福莱特向a股ipo的冲刺能否顺利呢?
莫名其妙新增债务
根据招股书,福莱特主要采购纯碱、石英砂和电力、天然气等原材料和能源,在报告期内,采购总额分别达到17.73亿元、16.11亿元和15.54亿元,考虑采购中所涉及的增值税进项税大概是17%,则含税采购总额分别为20.74亿元、18.85亿元和18.18亿元。就这样呈逐年减少的采购金额,如果将其跟“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中的相关数据作对比,可发现有数千万元的采购或许并不可信。
差异最大的年度出现在2016年,把这年含税采购总额18.18亿元和同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17.95亿元对比,多了0.23亿元。这意味着,当年的采购中有一部分并没有付现,而是形成了相应金额的应付款项增加或者预付款项的减少。
而“合并资产负债表”显示,2016年福莱特有应付票据1.66亿元、应付账款6.53亿元,两项合计数8.19亿元,比上年的7.41亿元有所增加,增0.78亿元。这项增加金额远远大于前述未付现的部分。而2016年预付款项余额有0.33亿元,相比于上年的0.52亿元减少了0.19亿元。一增一减,最后仍有0.74亿元的差额得不到合理财务数据的支撑。也就是说,莫名其妙地新增了0.74亿元的经营性债务,没有相应的采购金额与现金流量与之相对应。
2015年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只是金额相对少一些。2015年含税采购总额是18.85亿元,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有21.81亿元,这就相当于除了支付采购款之外,还有2.96亿元的现金流出。如果按正常财务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必然使得应付款项减少或预付款项增加相应金额,或者两项综合得到相应金额。
不过,该年度福莱特有应付款项合计7.41亿元(应付票据1.30亿元和应付账款6.11亿元),和上年的9.90亿元相比,大幅减少了2.49亿元。而0.52亿元的预付款项比上年的0.26亿元却仅增加了0.26亿元。综合考虑应付款项和预付款项增减情况,最终也很奇怪地新增了0.21亿元的经营性债务,同样没有相应的采购金额与现金流量相呼应。
综上,在福莱特每年十几个亿的采购中,报告期内连续两年增加了不寻常的经营性债务,合计近亿元!这么大的差额实在不敢忽略。而这些异常情况是否因为通过票据背书支付而形成呢?招股书并没有对此作出详细的披露。
生产成本异常
招股书披露,福莱特主要采购电、石油类燃料、天然气等能源和纯碱、石英砂等原材料,此外还有少量的辅料采购。前面已经提到,报告期内公司的采购总额分别是17.73亿元、16.11亿元和15.54亿元,但深入查看招股书,可发现其采购与成本之间存在重大差异。
福莱特主要生产的4种产品中,只有光伏玻璃和浮法玻璃需要主要原材料纯碱和石英砂,而工程玻璃和家居玻璃在自产玻璃原片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采购而来的原材料纯碱和石英砂只用于前两种产品的生产。
报告期内,光伏玻璃的单位成本中所含的直接材料分别是每平方米7.77元、7.58元和7.05元,所含的燃料动力则是每平方米7.20元、7.36元和6.39元,而同期的产量分别达到7400.12万平方米、7133.37万平方米和7429.00万平方米。由此可知,在生产光伏玻璃过程中耗用的原材料金额大概是5.75亿元、5.41亿元和5.24亿元,而所耗燃料动力大概是5.33亿元、5.25亿元和4.75亿元,合计达到11.08亿元、10.66亿元和9.98亿元。